转眼间,我加入这个初创公司已经5个月。每天都在开心又煎熬,亢奋又疲惫中度过。
不过,既然选择了创业,就别计较这些「感受层面」的小事。能干就玩命干好,压力也得抗住;不能干就滚蛋,别废话。咱们不是明星,可以一边名利双收,一边哭诉自己多辛苦。你可以不干,没人逼你。
我做了这几件事:
首先,重建运营团队。引入了多名非常出色的人才,其中用户运营的负责人,是可以在其他公司轻松获得总监职位的。还有几位新人,也非常有潜力。
其次,梳理了运营的工作模式。比如,运营应该怎么做、团队如何分工、如何制定KPI、如何协作等,把运营带进正常运转的状态。
再次,积累了初期的kol,也成为后续新版产品冷启动,以及传播扩散的种子用户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和其他核心团队成员一起,制定了产品的新模式,下文会具体提到。
我有这几点收获:
1.用户从哪儿来
之前在百度,产品的用户量过亿,根本不用担心流量的事;后来去了猫眼电影,流量主要来源于票补和美团。
现在傻眼了,流量在哪儿呢?我们是以内容和视频为载体的社交产品,如果用户少,就社交不起来;越社交不起来,产品就越没有价值。所以,关键就是如何提升用户量级,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。
有人说,可以渠道投放。咱们先不说买一个用户多少钱,即使有钱买来,这些用户就是我们的目标受众吗,即使是目标受众,就可以带来社交产品的氛围吗,就可以保证内容调性吗?这类产品肯定不是用钱砸出来的。
我采取的方式是从核心群体切入,1对1的找到这个领域里的意见领袖,引入并维护。这样的人威力很大,搞定极少数人就可以撬动大量跟随者;另外,产出的内容很优质,也符合产品的调性。当然,前提要找对人。
如果能做好这件事,从理论上来说,社交平台这个小雪球就可以慢慢滚起来。这个滚的过程,就是用户增长的合理节奏,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,而且氛围也是一点点养出来的。
具体的做法,就是先找到这样的达人,然后再借助达人的影响力,去做线下活动。只有见面了,一起玩了,才能更好的在目标群体里渗透。这块只能简单说说,具体怎么执行,文字很难描述。
这是积累用户的主战场,同时可以辅以两个分战场。比如,上面提到的渠道合作和投放,以及通过把优质内容分发到大流量平台,去获取转化和品牌传播。
2.学会时间管理
这个痛点大家应该都有,虽然天天忙成狗,但到头来也没忙出什么成绩来,归根到底说,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。
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人,大多数都不懂拒绝,都习惯逐一完成to do里的每一件事,都习惯同时去做多件事。
我的解决方案,就是不断梳理自己的工作重点。
我们每天、每周都需要处理很多事,但回头看看这些事,你会发现其中的80%都是无关紧要的。即使你不做,也不会有什么影响。而真正给你带来阶段性进展的,只是因为你做好了其中的一两件事。
所以,想清楚哪件事是你的重点,是关乎项目命脉的,然后拿出大部分精力去做好。你会发现,当你做好这个重点事件,其他很多琐碎的小事也就跟着消失了,或者伴随着一起也解决了。
虚构一个例子吧。最近两周DAU下降的很厉害,如果是你,会怎么处理?这里涉及很多方向的事,用户、内容、活动、渠道等,把这几个团队的工作都抓一遍吗,可能一星期就过去了,还看不到什么成效。
经过分析你会发现,内容、活动和渠道都没出现太严重的问题,即使再努力去攻这几块,对DAU的提升也没什么帮助。但是,已有老用户的活跃度下降很多,只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,DAU就会上涨。
所以,「DAU下降」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就细化到「提升老用户的活跃度」。在这个星期内,把自己的时间都放在这件事上,去看数据、和团队成员沟通、看竞品等等,快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,然后推进落地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不要去过度关心内容、活动、渠道、人才招聘这些事,只要不出重大失误就可以,明确把精力放在老用户活跃的事上,相信肯定可以看到效果。
我在实际的工作中,时刻保持清醒,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是什么,遇到计划外的事件时,都可以很好的处理,这让我很受益。
3.用户群体研究
对于一个运营来说,最难的是什么?不是什么狗屁方法论或思维体系,而是懂用户。方法是可以学会的,但懂用户就没有那么简单了,属于意识或天赋层面的。
当然,如果你自己本来就是用户群体中的一员,做起来就更容易一些,但还是有可能遇到「屁股决定脑袋」的问题,也就是说,当你做运营的时候,就不由自主的从用户群体中脱离出来,变成了「官方运营者」。
如果不懂用户,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。设计出的产品、策划初的活动和内容,都不是用户喜欢的;当你和用户聊天时,对方也会觉得你是外行,跟他不是一类人,也不会觉得你的产品是为他量身打造的,归属感荡然无存。
我在自己的微博里(@韩叙HanXu),写过这么一段话:
无论是去找到合适、牛逼、给力的kol,还是培养期望的内容调性,最核心的还是要理解用户群体,这太重要了,节后计划多花时间去做这事。
比如,围绕kol组织线下活动,可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金;请kol来公司参观交流,介绍公司的团队、模式和产品demo;组织团队去玩用户玩的那些项目,亲身参与的感受会更深;分工整理资料,比如分析报道、视频电影、赛事活动、人物访谈等,在团队内部做分享。
正是因为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。比如,每周邀请kol到公司做分享、增加线下活动的比重、招募和用户群体重合度很高的运营人员等等。
最后再引用我微博里的一段话:
一群爱好者组成的互联网团队,即使不懂互联网,但懂用户,所以这并不可怕。可怕的是一群互联网人组成的团队,不仅不是爱好者,而且还不懂用户,这就必死无疑。
没有哪个用户类产品是靠运营技巧或投放做起来的,如果这样可以,百度就不会这么多年也没有新的优秀的用户产品出现。
请各位从业者们,怀着敬畏的心态去对待自己面对的行业和用户,因为往往你认为是无比正确的事,在用户眼里是另外一个样子。
4.团队文化
组建团队可不只是把人招来这么简单,还要把他们都捏合起来,捏合的工具就是「团队文化」。
首先,我在公司大肆宣扬的是「接力棒文化」,解释这个概念,就必须用我多次发在朋友圈和微博的那张图了,如下:
这就是我对接力棒文化的解释,那段时间我多次的在运营团队和管理团队内部去讲,开会时候说,扯淡时候说,喝酒时候也说。两个月之后,我发现这个意识已经被大家接受,而且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了。
之后,我开始大肆宣扬「执行力文化」。在这个阶段,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,要求大家提速,快速决策和落地。所以,执行力就非常重要。
我的体会是,在初创公司就应该更「野蛮」,可能会让部分员工的感受差一些。但为了保证这个公司能活的更久、更好,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,少数人的感受是可以牺牲的。如果无法接受这点,只能说不适合初创公司。
执行力文化,强调的是快速和坚决。我告诉大家,以后我再安排工作,要求大家快速执行,我不会每次都说服你,让你完全理解我的意思,这会拖慢我们的节奏。
5.人是最重要的
从我的角度看,这一点是最重要的,而且我认为自己在这件事上做出的贡献是价值最大的。
这个项目能否最终成功,定位和资源肯定是重要的,但最终是要人做出来的。人选的对或错,会有很大的差别,也会决定项目的成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