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11,走过12年。2020年天猫双11总成交额达4982亿元。
就在双11之前,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:经济增速由负转正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,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首次由负转正。中国经济稳步走出疫情影响。
作为疫情后全球最大的消费季,天猫双11是衡量当下经济运行状况的一支灵敏温度计。今年是参与商家最多、规模最大的一次“双11”:有500万商家、25万个品牌、近8亿消费者,有2000个产业带、30万外贸工厂,还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超3万海外品牌,双11的“价值半径”在不断扩大。
双11是一个引信,真正爆发性力量,潜藏在涌动的中国经济中。
春雷计划,为复苏喝彩
武汉。2020天猫双11狂欢季线下启动。
线上销售首日,良品铺子、周黑鸭、蔡林记、猫人等武汉城市名片不负众望,跻身相关类目前十名,“武汉活过来了,还爆发了”。
消费潜力迅速释放,有网友巧妙地用几个“力”给出了解释:疫情控制得力,政策扶持给力,平台提供助力,企业各自努力,市场形成合力。
所谓平台助力,指向从4月开始的“春雷计划”。4月,当疫情给全国摁下“暂停键”,阿里巴巴重启“春雷计划”,通过稳外贸、转内销、产业带数字化转型等措施,和身陷困境的中小企业一起寻找突围方向。
11月1日至11月11日,2020天猫双11诞生了105个成交额破亿的产业带。春雷半年,工厂车水马龙,参加天猫双11的全国2000个产业带、120万商家、30万个外贸工厂,缓过来了。
回看9个月前,据全国中小企业协会对6422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:近40%处于完全停顿状态,超半数断货,海外订单同比下降70%。产业带与企业挺过来了,又反哺了双11,成为双11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,成为了新品牌中的重要一员。
从这个意义上,一场元气淋漓的双11,仿佛从春天就开始了。它是一个集雨器,接住了政策、社会、内需所有落下的甘霖。
“双循环”拓展双11价值半径
上海。第三届进博会现场。一只进口的直径4米的米其林“超级轮胎”十分醒目。工矿企业快速复苏,带来超级轮胎的旺盛需求;同一时间,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,联合宣布加快推动汽车零售数字化转型。以天猫双11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,正从买衣物数码向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迈进。
如果说进博会为海外品牌搭建大舞台,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重要外向通道;阿里巴巴搭建的双11平台,则为进博会“展品变商品”提供了一条快车道。
“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,两只轮胎,一外一内,相互呼应,相得益彰,成为双循环畅通的佐证。
在经济学家看来,国内大循环之所以得以运转,其关键点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。而一次以960万平方公里为舞台的商业活动,无疑是这种优势的最佳体现。
今年天猫双11提前开售并延长了售卖期。这一变化,对于供需双方都有意义。社会物流等基础设施压力小了、商家补仓的时间窗口有了、留给中小卖家的黄金通道宽了……所有元素,指向拉动内需的总爆发。
内需强劲,人心稳定。就在十几天前,刚刚落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“全面促进消费”的定调。对于走过12年的双11而言,“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,顺应消费升级趋势,提升传统消费,培育新型消费”“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”的意义不言自明。
双11的价值半径,在不断扩大。从智利樱桃,到俄罗斯Prime等级牛肉,都在双11跑出加速度。今年,有2600多个新品牌、120万款进口新品通过天猫国际首次参加双11。全球为走出困境加油鼓劲的情绪,没有时差。
事实上,4982亿,不只是一个数字,也不只是一场国内的复苏之战,更是2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超3万海外品牌,对中国投下的信心票。
数字化双11,不确定性中的最大确定性
2009年第一个双11有一个花絮:为庆祝5200万成交额,员工用几张A4纸打印出数字,但不小心少了个零,为此,有机智的小二临时拿了一个时钟替代。
11年后的双11,菜鸟近2万台无人取件机投入使用,1秒取走快递,据测算能给全国节省25年,阿里人称这是一段时间“减”史。
时间是个隐喻,12次双11,完整保留了中国数字化发展的时间切片。2008年底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,当时国内快递员约50万人,而今天,快递员、外卖员总数已达千万;曾经,企业是因线下太难“败走”上线,但如今许多新品牌是持有“网络出生证”再向线下发展的;10多年前许多人尚不知网购为何物,10多年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数字化……
一个偶然诞生的促销活动,在商业协同和技术催化下,衍生了一连串创新。通过不断进化,天猫双11超越买和卖,成为了中国数字经济的练兵场、数字技术的实验室。
正式上岗的物流机器人“小蛮驴”、支持214种语言的直播实时翻译、一年省电7000万度的液冷数据中心、全面云原生化……
当然,数字化不是独唱,是合唱。如果平台企业是“1”,同样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是“0”,越多“0”加入,势能越大。
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看来,“十四五”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,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数字经济发展。过去十年间,数字经济已为国内大循环创造了强大市场动力。一些传统商品在互联网上被赋予了新价值、新内涵、新面貌,变成了新产品。
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本月发布的《中国数字化之路》报告也给出这样的判断,疫情席卷全球,充分展示了数字经济的强大生命力,进一步凸显数字化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确定性,到2030年,我国数字经济体量将有望突破百万亿元。
商业峰值,技术峰值,创新峰值,双11成了前者代表,也由此不断孕育出了后两者。从“暂停”到复苏再到活跃起来,中国企业通过加速数字化走出了一条生命力顽强的折线。